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, 2012的文章

香港海防博物館遊記 (二)

圖片
1941年12月8日 ,日本入侵香港,這場歷時十八日的戰爭被稱為香港保衛戰,詳細的資料可以在 維基 觀看。當時香港的守軍是由兩營英兵、兩營印度兵及兩營加拿大新兵組成,因為兵力不足,香港義勇防衛軍也加入備戰行列,總數一萬人左右,雖然都奮勇作戰,但還是不能抵抗數萬日軍的攻擊。   當時日軍由深圳渡河入侵,由於香港在該天早上才收到英國總部日本宣戰的通知,所以被打個措手不及。啟德機場被轟炸,英軍的飛機被殲滅,被估計能抵禦上十多天的醉酒灣防線(長紅線處)不到幾天便被攻破,英軍一路向南退守,在香港島跟日軍激戰, 現時博物館所在的鯉魚門砲台也是當時的戰場之一 (大概在圖中3字的地方,一會兒會貼一下文物徑的現場照XD)。最後英軍退守到香港島的南端——赤柱,港督見大勢已去終於投降。 順帶一提,香港是少數在二戰中出現白刃戰的戰場之一。   英軍在撤退時放火燒掉在九龍佐敦道的油庫,就是後面的煙霧所在處。順帶一提,這是中環皇后像廣場所攝。    投降的士兵都被囚於北角、深水埗、亞皆老街、馬頭涌的集中營,日軍只給他們很少糧食,他們日常只能穿著日軍發下的兜襠布,殘舊不堪的軍服只留在重要活動時拿出來穿一下。很多人都因飢餓或疾病死亡。 (對不起我該拍多點相片的orz)     光復後有些戰俘被餓到皮包骨,實在是慘絕人寰。 自二戰後,戰場主力已由海陸軍變為空軍,固定砲台的重要性下降,雖然香港仍保有一定的駐兵,但自此海防地位已不復往時。 對不起到最後好像只介紹了歷史……orz 因為時間不夠又犯懶所以沒怎麼拍到照片,我下次去時再補上喔QuQ 大概兩星期後這樣…… 咳,言歸正傳,2011年適逢香港保衛戰七十周年香港海防博物館在時,舉行了一個名為「 負隅頑抗 - 加拿大部隊與香港保衛戰 」的專題展,向為了保衛香港而命喪於此的加拿大士兵致敬!     除了照片外,還有士兵及其後人對該次戰事回憶的訪談,聽後讓人肅然起敬又傷感。 第二個專題展則是「 突破重圍-從香港到惠州 」,是講述數十名英國和中國軍官如何在香港投降不久,突破日軍的重重防守,由海路逃到盟軍控制...

香港海防博物館遊記 (一)

圖片
其實很久之前就想去了,但因為 海防博物館 在偏僻的筲箕灣,所以一直都沒機會去。 終於!上星期要去柴灣看醫生,決定看完醫生就順道去看一下!! 雖然位置偏僻,但這偏僻正是它的價值所在!博物館是以英軍1887年在香港所建的海上核心防禦工事——鯉魚門砲台改建而成,保留了碉堡的格局和砲台的遺址,還有魚雷發射基地,展覽廳的主題也是與此地息息相關的香港百年海防史。 眾所周知,香港的地理環境優越,是進入廣東的必經之地,無論在經濟還是戰略上具有極高的價值,鯉魚門是維港東面的海峽,更是重中之重,所以英國也在此建立了當時最高水準的海上防禦體系。    未修整前的鳥瞰圖,右下方是有十八間地下室的堡壘,上方那兩個洞是兩台六英吋隱沒式大砲的砲座。     帳蓬處便是堡壘位置,剛到的時候一副要下雨的樣子……   走近門口可以看見已有百多年歷史的紅磚牆……   展覽廳長這樣,剛才所說的十八間地下室原先是營房、彈藥庫、炮彈裝配室和煤倉等,現在改建成介紹由明清到現代的香港海上防禦歷史,而中間放著長凳的地方原先是露天廣場,是士兵們集散的地方。   地下室前後都有出入口,如被攻入能迅速徹退,而現時則在此展示各個時期的槍砲。      走道上方有透氣孔。     裡面有各種武器、軍服等文物,明清時期的海防主要是防海盜倭寇,那時除了弓箭之外,槍砲也已投入使用。香港在清時也修建了六個槍台,例如九龍砲台、尖沙嘴砲台、東涌砲台等,也建有兩座海防關城——九龍寨城和東涌寨城,但由於中國長期以來的大國心態,這些軍事設備落後於西方而不自覺,無力對抗西方諸國的入侵。 跳過種種大家都唸過的清末史,與香港相關的有——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,是英國水手殺害了 尖沙嘴 的居民林維喜,《南京條約》把 香港島 割出去了,《北京條約》則把 九龍半島 割出去了,及後的《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》把 新界及離...